中国网2月24日讯(记者王琳实习生佟玉兴)“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专题研讨会24日在北京召开。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发言的主题是以文化共识为基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言如下: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个公共产品,它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文化是价值末端,也是文化起点。而“文化共识”,就是解决共同的问题。
首先,“一带一路”建设是全球的公共产品,这是中国为当今世界提供的一个文化产品。那么,全球的公共产品跟文化共识之间有什么关联?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不仅仅是讲个人,也是在讲这个民族的态度。以自己文化逻辑的起点,形成跟国际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家一直在谈这三个方面,就是政治的互信、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包容。
从经济融合来讲,是大家合作上最容易达到的。因为它有一种利益诉求。在经济与政治之间,文化包容是一个很合适的方法。
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它体现于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这个全球公共产品的成长,当然要寻求到滥觞之源,那是在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的差异化前提下,找到文化的共识。
有一些价值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我们价值共识的基础。中国文化在今天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因为中国文化有一个观点“万物并生而不害,道相存而不悖”。
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儒道释一体多元,从来不排他。天地人的一体多元共同构成中国的哲学体系。
从四大文化圈来看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我们的共商、共建、共享是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构筑出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中国人的简单表述来讲就叫做“大同”。大同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我们价值的基础。
那么哪几个哲学观点可以作为全球的文化共识,特别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个共识就是来自儒家哲学的“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从文化理念到经济合作、到政治上的互信,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沿途国家涉及的地区、地貌和宗教信仰也是复杂的。尊重不同宗教文化的差异,借力中国智慧,寻找最大公约数。只有文化上的共融和互信是真正的基础。
所谓民心相通,其实是基于文化的。也就是价值观、道德判断的默契。
第二个文化共识来自中国的道家,叫做“天人合一”。以不同的文明解释,只守在自己的板块中忽略了他民族的意义。这一切要交给文化来解决。利益的联盟终究是脆弱的,而文化的沟通是可以连接人心的。
在“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中,强调生态保护是重大的命题。告别盲目的不平衡的持续发展,进行本体化的发展。
第三个共识,是义利之辨。用中国人的回答说义利观,叫做“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中国的以义为利给我们一种思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越是深厚的共同利益就越会有道义,越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最后一点是王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智库的联盟,并不是说智慧止于头脑风暴,智慧本身就是行动力,智慧本身就是生产力,智慧本身就是效率。所以,怎么样让观念共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从历史上,两千多年来,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让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都活在当下,需要文化的创新。
“一带一路”建设要唤醒共同的文化认知,而不要单纯的说中国文化的输出。在命运共同体里,激活多元的文化基因、彰显更多的正向价值,这是中国真正打造的名声和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