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说·五年成就行》第45期,用视频给您讲述“儿童快乐家园”为留守儿童带来如同家一样温暖的故事。
在鞠会眼中,今年在安龙县栖凤一小就读六年级的肖欢欢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鞠会是肖欢欢的一年级老师,也是帮扶她的代理家长。
“2010年肖欢欢父母离婚的时候,她才5岁。”鞠会说,“她爸爸肖阳品,一个人没法管这些娃娃。”
肖阳品现在在福建打工,给肖欢欢的姐姐还大学贷款,只剩肖欢欢留守在安马村。
去年留守儿童达900余万人
平日肖欢欢在学校寄宿,周末寄居在大伯肖阳成家里。
“家里现在还差三万多元贷款,肖欢欢的父亲在外打工,家里没有老人,只有大伯关心她。”鞠会对肖欢欢的家境非常了解,肖欢欢就像是她亲生女儿一样。
“我希望过年的时候,可以在家里吃一次团圆饭。”想到两年没回家的肖阳品,肖欢欢说。
2016年3月,中国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摸排的对象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从范围看,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人,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份352万人,占全国总数的39.02%。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主任张柳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留守儿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一个特定阶段的社会现象。“农村的人主要以务农、耕田来维持生计,难以提高生活质量。城市资源和企业相对更多更集中,人们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
“亲情饥渴”背后的沟通缺失
2014年,6岁女孩金子涵来到金刚的家里,踏上了她的寄居之路。金刚是金子涵的四伯,也是金子涵的代理家长。
金子涵的父母在浙江打工,每个月邮寄给金子涵400元。“每次金子涵跟她父母视频聊天时,都会哭。”金刚说。
“以前子涵不爱和别人说话,亲戚朋友来家里,她也不会打招呼。” 金刚说。
安马村“儿童快乐家园”于2017年7月7日开园,金刚把金子涵带到“儿童快乐家园”和小朋友一起看书、一起做手工。引导她接触不同人群,每天坚持晚上陪读。“感觉一个假期下来,子涵更善于和人交流了。看见她慢慢自信阳光,我挺激动的。”金刚说。
金刚常听到金子涵在睡梦中迷糊地喊着父母,“孩子想爸妈,爸妈想孩子。”金刚说,“她爸妈特别惦记孩子时,会打电话给她。”
“儿童快乐家园”把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有机结合起来,每位家园志愿者结对帮扶2到4名留守儿童。“我们希望在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征集‘代理家长’帮扶留守儿童。” 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妇联主席戴江说。
爱心志愿者们的出现,适时弥补了留守儿童成长中父母亲角色的亲情缺失,但却替代不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牵挂。
建立“儿童快乐家园”的初衷
海庄村的罗天梁父母,在他不到两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罗天梁的生活起居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
海庄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余梅不仅是罗天梁的语文老师,也是海庄村“儿童快乐家园”里的志愿者。从教20多年的她,发现这个10岁的男孩不但缺乏自信,还有些悲观消极。“父母去打工之后,这孩子就很少说话。”
“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都非常孤僻。他们不爱跟其他人交流。”余梅说,“这也导致有些孩子感冒生病,没被发现或者没被重视,加重了病情。”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爷爷奶奶很难指导文化教育。”张柳说,“父母陪伴的缺乏,是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和缺乏自信心的来源。”
“儿童快乐家园”是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2014年面向留守儿童集中的村镇社区推出的公益项目。“我们边远地区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剩下没有文化的老人带着孩子留守在家,隔代教育代沟较大。”谈起安龙县“儿童快乐家园”建立的初衷,戴江说。
除了安马村,安龙县在海庄村和北乡村也创建了“儿童快乐家园”。戴江表示,目前安马村有62名留守儿童,海庄村有125名,北乡村有168名,三个村一共有355名留守儿童,真正参与到“儿童快乐家园”的留守儿童有286名。
把温暖带给留守儿童
“儿童快乐家园”项目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在寒暑假或放学期间比较安全、有大人看护的学习和娱乐场地。尽管很多地方的村委会或居委会有妇联主任主管妇女事务,却没有负责儿童事务的专员。“儿童快乐家园”项目的出现,让儿童管理有了雏形。
目前,部分“儿童快乐家园”已搭建成一个平台,沟通村里和外界的爱心力量,通过“儿童快乐家园”场地,开展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在安徽的‘儿童快乐家园’'的心愿墙上,孩子们可以用便利贴写上心愿,贴在墙上。”有些孩子想要书包,有些孩子想见父母……村子里的工作人员会将这些儿童的心愿收集起来,连接爱心企业或爱心人士,进行捐赠或爱心帮扶活动。
对于“儿童快乐家园”未来的发展方向,张柳建议在项目之外,利用“儿童快乐家园”这个平台,形成地方内化的工作管理制度。“把这个场地以及给留守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内容,内化成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的服务机制”。
“‘儿童快乐家园’给了孩子们一种回家的感觉。”余梅说。
(文字/李欣颖 策划及摄像/吴闻达 高南 黄富友 李欣颖 摄影/黄富友 剪辑/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