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你能去看我们演出吗?”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需要爱心,更要专业
“六一”儿童节前夕,“宝贝之家”的小院分外热闹。好几批爱心人士相继来到这里看望孩子们,有的是每周固定前来的志愿者团体,也有的是第一次来这里献爱心的企业、社区代表。
“姐姐,我们‘六一’在亚运村新奥中心有个慈善义卖活动,到时我们会表演节目,唱歌跳舞,你能来吗?”见到每周都来看自己的志愿者小周姐姐,只有微弱视力的欣玉高兴地搂住姐姐,并且拉姐姐到一边说起了悄悄话。小周姐姐听到欣玉的问话时,稍微犹豫了下,还没来得及回答,欣玉马上乖巧地笑了:“去不了是吧?没关系的,我能理解。”姐姐赶忙哄欣玉:“没有说不能去,我是在算那天还有没有其他安排。我很想去啊!”
小周和记者交流时表示,这些孩子们大多活泼开朗,喜欢和人交流,但同时也是敏感的,要真正走进她们内心很不容易。小周所在的志愿者团体比较专业,每周四下午都会来“宝贝之家”,帮孩子们洗澡、打扫卫生,陪孩子们聊天。
“哎哟,快帮帮我,这孩子太沉,我一个人抱不住。”两位志愿者合力,把3岁多的小美从浴室里抱了出来。小美是赵丽萍从新疆乌鲁木齐儿童福利院接过来的孩子,因为严重的脑瘫,不会坐也不会说话,只能躺在床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料,每天还有固定的康复治疗任务。
“多亏这些志愿者帮忙,我们这里留不住阿姨,一个脑瘫儿童都不好照料,别说是20多个了。”赵丽萍说,平常的康复、照料工作很多,夏天要挨个给孩子洗澡,还要做康复治疗,人手一直很紧张。就连给孩子们上课聘请的老师,有时也会出现“断档”的情况。很多时候,都是赵丽萍自己给孩子们上课。
并且,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能帮上忙。“宝贝之家”门口的墙上有一块展板,专门写有“志愿者探访须知”,包括:不能当面询问孩子的病情、来历,不能随意给孩子们吃小食品,等等。不过仍有不少初次上门的志愿者很难遵守这些规定,他们对孩子们的照料爱心有余、专业不足。
下午三四点钟是孩子们的自习时间,记者发现有的志愿者带着冰棍,直接走进教室给孩子们分发。还有的志愿者在面对一些身有残疾的孩子时,会无意识地说出敏感词语或流露出怜悯的情绪。由于大多数人缺乏专业社工的知识、技巧,在和孩子们相处时不知道该做些啥。赵丽萍对此也很无奈,“对来献爱心的志愿者我们都心怀感激,他们做不到的地方,我们尽量引导。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志愿服务能够更规范、更专业。”